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部署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中华民族千秋大计,意义深远。
▲2024年9月27日,在新疆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举行的“邻里节百家宴”现场,居民在品尝各色美食。新华社记者 顾煜摄 对中华民族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百年实践的升华。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将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基本框架,形成民族工作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政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等,着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再到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论断经历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指引党的民族工作在新时代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4月15日,在北京市海淀区2025年“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场活动中,人们在“法治π空间”普法教育互动展区参观。 新华社记者 潘旭 摄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标志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步入规范化、法治化、制度化新阶段。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在国内,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既是对当前复杂形势的积极应对,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深远规划,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实践成果。 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举措 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一方面,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理清中华民族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演进脉络,阐释其中蕴含的内在凝聚力、发展动力以及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风雨仍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另一方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系统研究中华文化蕴含的知识智慧、思想内核、精神特质,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产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之问的原创性、标志性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整合形成科学严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使其更具解释力、感染力和穿透力。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不仅能为实践提供清晰的方向和路径,还有助于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动工作更好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3月31日,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举办的“三月三”活动中,演员表演“瑶母巡山”。新华社发(高东风摄)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以宪法为根本、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在长期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征程上,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通过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推动各民族携手并肩,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共同奋斗。
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有助于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体现“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为世界民族事务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作者系《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来源丨中国民族报
编辑制作丨 龙骁 聂忠建
初审丨王世卫
二审丨杨鹏
终审丨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