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英丨古人也有清明假期吗?

时间:2025-04-05    点击量:653
返回>>


从汉代休沐制萌芽,经唐代首创七日黄金周,到宋代官民共庆的节俗高峰,再历元明清三朝制度性收缩与民俗创新,清明假期始终在官方规制民间实践中动态调适。


清明功能由最初洁净休整,逐步扩展为祭扫、踏青的文化复合体,折射出中华文明对自然时序的制度化回应,以及生命礼仪从庙堂到乡野的全民共鸣。


汉代:

清明未入法定假


官吏靠“休沐”制度清洁整顿

◆ 每5天休1天称“洗沐日”

◆一些宠臣常放弃休假陪侍皇帝甚至需皇帝特许其家属入宫团聚

◆ 夏至冬至各放5天


在秦汉时期形成的“休沐制度,堪称中国古代最早的公务员福利体系。定期返家的设计,不仅考虑到官员个人卫生,更暗含政治智慧——减少长期当值引发的宫廷隐患。西北边塞戍卒也享受“月六日休”的待遇,可见制度覆盖之广。


汉代尚未形成明确的清明假期,祭扫活动依附于寒食节。此时官方的法定假日,仍以冬至、夏至为主,但民间已开始形成春日祭扫的早期习俗。

唐代:

首创清明黄金周


◆ 寒食清明连休4日成定制(736年开元诏令)


◆ 唐德宗贞元六年延长至7天(790年)


◆ 百官竞相踏青,“长沙千人万人出”

唐代首次将节气纳入法定假日体系,寒食与清明的合并,与皇室推崇道教密切相关。


长安城每逢清明,曲江池畔尽现“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的盛景,妇女头戴柳条、手持秋千的游乐场景被壁画生动再现。政府还放宽宵禁政策,特许夜行,并允许官员额外申请“扫墓假”


宋代:

文化鼎盛期

◆ 保留7天超长假期
◆ 皇家“钻榆改火”赏近臣(首位取火者获金碗、三匹绢)
◆ 民间盛行插柳驱邪,“满城青青”

宋代进一步完善假期制度,设立“节料钱”补贴,京官每人可得15贯钱。清明节完成与上巳节的融合,形成“踏青、扫墓、宴饮”三位一体的节俗。


杭州的清明野餐习俗,催生了专业服务行业,家族扫墓后“分胙聚饮”的场景与清明粿模型印证了食俗传承。


元明清:

渐变与传承

◆ 元代将寒食清明合并为

“清明寒食节”放3天


◆ 明代取消官方假期

但允许官员以“祭扫告假”


◆ 清代民间仍“各携纸鸢祭扫”

紫禁城保留放风筝传统元代游牧文化催生了清明赛马习俗,演变为京津地区的“踏青走马”。明代官员通过事假实际享受春假,清代则融合满汉文化,发展出“戴柳球”等新习俗。
晚清上海租界出现最早的“调休”雏形——洋行将清明祭扫与礼拜日调换。


清明假期的制度嬗变与习俗绵延,恰似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活态标本:官府律令与民间时序共振,节气法则与人文伦理共生。


从汉代沐休到唐宋踏青,自元代赛马至清代纸鸢,变的是节俗形态,不变的是对天地生息的敬畏、对血脉传承的坚守


这种在制度弹性中守护文化本真的智慧,正是中华文明绵亘5000年的精神密码。




编辑制作丨 龙骁 聂忠建

编审丨郑翔

监制丨杨鹏

总监制丨安静

来源丨中国民族报



微信公众号

电话:0857-5222119 邮箱:sxbwg@qq.com 地址:大方县顺德路奢香博物馆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2022奢香博物馆 版权所有 黔ICP备17007723号-1   浏览量:11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