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忆丨《贵州日报》1981年4月4日版

时间:2025-01-06    点击量:3086
返回>>


大方訪古


史继忠 何静梧  黄才贵

编者按:贵州历史文化名城——大方,素有“奢香故里、古彝圣地”之盛誉。方城北郊处,云龙山麓与灵塘之间,魏然耸立着水西土司安氏府邸“贵州宣慰府”;苍松翠柏交相辉映,掩映着历尽沧桑的国宝奢香墓;洗马古塘边,奢香博物馆依托并相伴着奢香夫人陵墓静默矗立,承载着民族团结、爱国教育的历史重任;馆内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明成化钟”实乃民族融合之见证;方城十五公里火焰山下,九层衙遗迹再现古代彝人智慧……四十多年前,贵州著名历史学家史继忠率队到大方县寻访调研文物古迹,贵州日报1981年4月4日版以“大方访古”为题作大篇幅报道。我们将老报刊及刊载内容原文呈现给读者,以老物件记忆文物古迹背后的故事。


图为贵州日报 198144日版


贵州日报原文:大方訪古今年初,我们来到黔西北重镇——大方,走访了大方的部分古迹。

凭吊奢香墓

我们首先拜谒了盛誉全省的奢香墓。奢香墓在大方城北二里许,清毕公路边,云龙山麓。墓地不大,造型奇特,前方呈圆包状,后部扁平,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一块刻着“明顺德夫人奢香墓”的石碑立于墓前,当地老乡介绍说,原墓碑在十年浩劫期间已被粉碎,坟地踏平,荡然无存,现在的奢香墓是1979年新修的。坟地所在地很高,我们极目眺望,远处,南门塔傲然屹立;近处,房屋鳞次栉比,充满生机的大方城尽收眼底。临风观墓,怀古之情油然而生。奢香夫人是明代初年著名的彝族女官,为水西安氏贵州宣慰使蔼翠妻。公元1383年(明洪武十六年)和公元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她曾二进金陵,拜见明太祖朱元璋。奢香夫人执政后,不顾坏人挑拨,识大体,掷私愤,与朱明中央政权修好,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团结。她开龙场九驿,沟通黔、蜀、滇,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我们想:数百年来,凭吊奢香墓的人络绎不绝,这不正是对奢香夫人历史功绩的肯定和赞赏么!

实测九层衙

猎奇揽胜者到了大方,就会听到“九层衙”这个名字。传说大方城内有一条暗道,穿山过岭,直通九层衙。我们到大方后,急切地向人探问暗道的洞口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这增加了我们的好奇心,更加想看看九层衙是个什么样子。一天中午,我们在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向导李道同志的带领下,向县城的东北方向走去,约摸半小时,穿过一条羊肠小道,只见一座巍峨的大山耸立在眼前,山顶有座电视转播塔插入云霄。李道同志指着大山说“这叫火焰山”。我们翻过火焰山,顺坡而下,绕村过寨,经过山王宙、大木星、宋家沟,终于来到了九层衙。九层衙原来是一座古代官府的遗址,它位于观音山下,地名罗卜园,属于陇拱公社九层生产队所辖,距大方城约十五里。房屋已无,仅有基脚石在。我们拉开了考察的阵势,扯的扯皮尺,作的作记录,剩下的人在遗址上寻觅古物。基脚全由打磨得十分整齐的条石砌成,条石长短相间,长的有一米,短的有七十公分,宽和高都在四十公分左右,每块至少有两三百斤重。条石间没有灰浆的痕迹,全是干砌成的。基脚共有九层,成梯形排列,第一层宽四十米,高三米,进身二十五米,面积一千平方米。以后每层次第缩小,整个基脚象一把扇子。粗略估计,全部建筑物占地在七千平方米以上。正丈量着,有人大声嚷道:“拣到了!拣到了!”人头围拢去看,却是几块残瓦和瓷碗碎片,残瓦有灰色和土红色两种,瓦上有麻布纹,说明做瓦时是用麻布胎底的。在这深山老箐里,居然曾经有过如此巨大的建筑工程,简直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这时,李道同志给我们解释说:“这里原名木柯,是土司慕翁的官邸。衙门是按彝族制度,分九层阶梯建成的,所以叫九层衙。建筑时间是在明代。据说衙门盖的瓦是从几十里以外,由成千上万佃户排成队,传送来的。”我们不禁对古代彝族劳动人民的创造力赞叹不已!不知谁在问:“李老师,大方城究竟有没有暗道通这里呢?”李道同志笑了笑,说:“既然是传说,你就只当它是传说吧!”

挖掘成化钟

我们准备回贵阳,忽然有人跑来说:“城关一小内有口铜钟,你们不妨去看看。”钟鼎字画原是考古癖者十分关注的,闻言后我们立刻赶去。的确是一口铜钟,不过大半截深埋在泥土与碎砖之中,只见钟顶一角闪烁着黄铜的光辉。大家借来锄头、箩筐,挽袖挖刨起来,加上学校老师和工人的帮助,费了半天时间,才把它挖了出来,并忙着给它洗去泥污。据说,这学校原是座文庙,不知哪年哪代弄来这口铜钟,在旧社会,经常有彝族老乡来庙里撞钟。后来办起学校,钟成了呼唤学生上下课的“司令”,“史无前例”期间,铜钟也难逃浩劫,被一些“左”派千砸万打,还算命大,只是钟的下部被敲了一个洞。从此,钟被打入地下,无人过问了。忙碌了一阵,脱去了泥污,才现出铜绿斑驳的金身。“哟,这是口成化钟!”上面刻着:“成化二十一年乙巳四月十五日丙寅吉旦”字样,仔细辨认,还有“大明国……安贵荣……就于本境建永兴寺一所……铸造钟一口于本寺,朝暮德鸣,以镇一境”字迹,探奇者为之喜形于色,笑咧了嘴。据史书记载,安贵荣是明代宣慰使,是奢香夫人的后裔,成化二十一年就是公元1485年,这口水西安氏成化钟,距今已是五百多个春秋。“真是希罕的宝贝!你们看。”挤在最前面的用手指点着。竟然钟上除了汉文外,还有彝文,在汉文“工匠”两字之后,有彝文三十三行,每行八字,共计二百多字,大概是彝族工匠的姓名。据我们所知,这是迄今为止我省发现的,有明确年代记载的最早的彝文。这口成化钟的价值在于:它对研究古代彝文,它对研究佛教传入水西的历史,它对研究贵州冶金史,都是不可多得的。

微信公众号

电话:0857-5222119 邮箱:sxbwg@qq.com 地址:大方县顺德路奢香博物馆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2022奢香博物馆 版权所有 黔ICP备17007723号-1   浏览量:11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