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彝族的远祖约东汉时期,辗转入今贵州境。蜀汉时,因其首领火济(或作济火,彝名妥阿则)助诸葛亮南征有功,被封为“罗甸国”,称“罗殿王”。后与历代封建中央王朝保持联系,唐、宋时期被称为“罗施鬼国”或“罗氏鬼国”。辖境以今贵州乌江上游的鸭池河为界分为水东、水西,治所在今大方县城,遂有“水西”之名。元为亦西不薛总管府,以水西首领阿察为总管,开始建立了土司制度。其后人世袭宣慰使等职位,成为黔西北以至黔中一带的最高土官。
康熙十二年(1678),吴三桂反,安坤遗腹子圣祖得彝族各部支持,在威宁起兵,助清兵平叛,先后收复大定、黔西、遵义各地,安圣祖得复任水西宣慰使。三十七年圣祖病死,乏嗣袭职,清政府乘机改土归流,至此,水西土司在黔西北的统治结束。
彝族世袭统治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从蜀汉至清初的1400多年间,毕节属水西,创造了灿烂的水西文明。丰富的彝学文典,使水西成了中国彝文化研究中心。这里,深明大义的彝族首领济火,为诸葛亮南征献粮开道,受封创建了部落之邦--罗甸王国;如今,残留的都城和武侯祠遗址,任人凭吊。这里,巾帼女杰奢香,为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开九驿以通中原,声震明王朝;如今,光洁的驿道石仍映着万里西行的艰辛。这里,水西人击碎了吴三桂搞民族分裂的图谋;如今,硝烟远逝,战场犹存。庄重气派、古朴典雅的土司庄园,铸成了一块解读水西文化、研究土司制度的活化石。
毕节地区历史上彝族土司则溪制度是毕节地区彝族历史文化在政治和法律方面独特性的集中体现。就其职能而言,它是军政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同时,它同九扯九纵以及家支制度是紧密相连的,九纵九扯是土司制度中的职官,而家支制度则是则溪制度的基础,是其宗法化的体现。则溪制度、家支制度、九纵九扯共同构成了彝族社会"三位一体记(君)摩(臣)呗(师)"的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