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彝族珍粹——语言文字①
发布时间: 2024-11-25

彝族是为数不多有自己语言和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彝族文字最初是以植树纪年、刻石纪月而后演进为刻画符号。从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威宁中水出土的陶文等刻划符号,和彝文比较,其字形和字意都有相同或相近之处,语言是非物质文化传承最主要的载体。一旦语言消亡,许多物质文化传承将相继消失。彝语作为汉藏语系重要语言之一保留较古老的语言特征。彝语绝大多数土语至今还没有区别词义的声调,并保留较古老的复辅音系统,对汉藏语的比较研究以及保持语言文化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彝文被称为“爨文”,出自汉史《华阳国志↵南中志》“东爨乌蛮,西爨白蛮”记载。现今在云南曲靖地区发现的“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前者作于刘宋大明二年,后者作于晋安帝义熙元年,距今1600余年的历史。最早的古彝文献是岩石丹书。在云南省弥勒县的金子坡上,书有10个彝文,意为别、女、三、对、礼、人、天、地、恳、敬,与新石器时代的涂抹岩画同在,字和画都为当时人创作。彝文的发展历史,与甲骨文相当。彝文和汉文,同样有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形声等造字、用字六书之法,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字系统。在外形上独立成块,外观上呈方形和圆形。汉史中常用“状如蝌蚪”或“如蛇形”来形容彝文文字的形状。彝文在很古的时代,就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它有自己的造字规律和语法规则。这种形体大概受彝族先民用羽管、篾纤、木条书写的影响有关。

彝族文字从古至今,活学活用,活态传承七千年悠久,比之世界很多古文字已失传史实,彝文实属人类文字史上的奇迹。彝文活态传承实情,在清代嘉道之际生活于今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屯土司庄园”恒部扯勒氏奢香夫人家族后裔余家驹赋诗内容中可获深刻领会:

《听读夷书》

苍莽夷寨乱山中,中有白发老夷翁;左翻倒念韪书(注)字,手写口训授夷童;

我本夷人解夷语,字虽未识义能通;命翁一读我试听,其义皆与经籍同;

始信人生性本善,华夷虽异理无殊;我闻当年始造字,创自古夷名补哺(注);

其人应是大贤圣,故能垂范类典谟;别开教化西南土,仓颉而外文字祖。

据《一统志》和旧、新纂《云南通志》《天启滇志》《滇系杂载》《大定县志》(卷十三)等方志记载汉唐之际古彝文发展情形说:

纳垢酋(注)阿可者,弃职隐(云南)马龙州半筒山,撰爨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千八百四十有奇,号日韪书,即今夷字。左翻倒念,亦有象形、会意(六书)诸义。

(注)诗中所述"韪书"是古代指彝文彝书为爨文韪书。

(注)诗中所述"补哺”《西南彝志》出版内容中译音写作"呗博耿奢哲”。

(注)纳垢酋,彝族古代工匠阶层首领。阿可,彝族六祖分支第六支默部慕阿齐之后父子连名四十九世孙,有"陇纳阿阔”等同音异写。文中所言之“撰”,不可理解为"书祖创字”,当解读为"整理规范"。(夷吉木哈)

上一篇:

奢香微信公众号

奢香服务热线:0857-5222119

邮箱:sxbwg@qq.com

地址: 大方县顺德路奢香博物馆

Copyright © 2012-2022奢香博物馆 版权所有 黔ICP备17007723号-1